白日文章网 手机版

食色,性也?北大教授的“性”学课为你揭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30 17:40:00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提起“性”,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食色,性也”。如果说“食”是因为自我保存,“色”就是因为激素驱动?或者为了“传宗接代”的自我繁衍吗?

既然激素已经驱动了相关行为,

还需要“传宗接代”的动机吗?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白书农,从专业视角出发提醒我们,生命现象根本无所谓“传宗接代”,生命系统类似于河流里的漩涡,一定要在不断的旋转中才可能存在,但却不依赖于预期或目的性。

先有结构换能量的“活”的过程,然后才有“生物”的形成,生命=活+演化,这个过程是一个随机事件。

也就是说,动物的性别分化和性行为只是演化过程中被选择下来的、发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环节而已,而人类却将其他生物的本能行为拟人化(动物都会为了繁衍后代而如何),再以“科学”之名反过来作为理解人类自身行为的依据。

通过这种方式一些行为在历史上被合理化,比如占有更多的配偶、改变自身的性征等。其实这只是用人类社会的概念去描述动物行为,然后反过来用这些“证据”进行循环论证罢了。

鹿角为什么会变大?并不是鹿“为了”打赢交配权争夺战才有意长出大鹿角,而是鹿角这个性状在竞争中偶然带来优势,超大鹿角甚至为自身的生存带来了不便。

在新作《万物有性?》中,白书农教授提醒我们,要了解“性”离不开对生物学基础的了解,“性”并不是所有生命共有的特征,而是随着真核生物的出现才产生的现象,即正是由于异型配子的差异,才第一次出现了所谓“性”(“性”的英文sex的拉丁文词根sexus的含义是“区分”,divide)。

而只有到了多细胞真核生物,才出现了性别分化与性行为这类我们熟知的与“性”相关联的表现,而这些现象的根本功能,是为了保证异型配子的形成与相遇,从而完成有性生殖周期。这些现象本质上是一种保障生命系统稳健性的策略,并非有任何动机或目的。

动物个体在维持生命系统稳健性的过程中,借由内在激素的驱动,自然地调节行为以完成配子的产生和相遇,这一过程是一种生理性、结构性调控。

然而,人类却基于自身经验和观察习惯,将这些现象赋予了“目的性”,认为动植物乃至自身的性行为是“为了繁衍”“为了快感”“为了证明价值”,从而误读了性现象的真正生物学基础。

在这里,他还批驳了动物不辞艰辛地投入性行为的一个极端解释——广为流行的“自私的基因”的观点,即基因要复制自己,因此劫持了动物个体作为自我复制的载体。他从生物学的角度提醒我们,DNA片段的碱基排列方式常常会发生随机的改变,它并不具备“自主性”。

《自私的基因》是理查德·道金斯(1941— )在1976年出版的一本书,它使用“自私的基因”来表达基因中心的进化论观点。

DNA之所以复制,并不是其中的基因“为了”保持甚至扩增自己,而是 DNA 作为网络组分,在生命大分子网络正反馈的情况下不得不复制,以保障网络扩张所需的蛋白质生产流水线可以提供所需的零配件。

“为了保留和扩张自身基因”的关于性的误解,来自固守狭隘自我的认知,更来自对生物演化的无知。在单细胞真核生物中,单个细胞负责网络运行,细胞集合应对环境变化;而在多细胞动物中,个体成为行为和整合环境的主体,居群则作为生存单位存在。

也就是说,每个个体在这个系统中,实质上是一个特定DNA多样性的“载体”,通过有性生殖与其他成员共享和传递基因库中的多样性,维系整个居群的适应与延续。动物性行为的交配权争夺,其实是典型的“利群”行为。

“有性生殖周期”是连接运行主体(个体)和生存主体(种群)的纽带,也是细胞集合中DNA 序列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既然如此,那么人类为何非要去追问并且赋予性行为以各种意义和解释呢?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模式从和其他动物一样的采集捕猎转为农耕畜牧以后,为了更好地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为此不得不追溯实体由来。

而这又得益于“人之为人”的源头,即基因变异所引发的言语能力的出现,言语能力与在人类祖先中已经存在的抽象能力工具创制能力发生整合,出现了具有正反馈和外化属性的认知能力。

当古人类有能力将大中型动物赶尽杀绝,就不得不转变为农耕畜牧,不得不对周边实体加以追溯和解释,因为这和栽培饲养息息相关。

这使得人类在原本具有的由DNA编码的内在生存能力之外,获得了不由 DNA编码的外化生存能力,并因此走上了一条“认知决定生存”的独特演化道路。性现象固然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性观念却是在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人类之所以为人,恰恰在于其行为不再完全由本能驱动,而是由“谋而后动”的认知结构所主导。从爱情到婚姻,从性快感的追求到性别关系的重构,我们所面对的“性”现象,早已远远超出生物本能的范畴,而深深嵌入了文化观念、社会制度和历史经验的交织网络中。

因此,爱情不只是求偶本能的美化,而是个体认知在未来投射中的共鸣;婚姻不只是天造地设的配对,而是随着社会分工协同演化出的制度安排;性快感不只是生物的奖赏机制,而是欲望机制与社会诱导相互作用的产物……

人类的谈情说爱固然有激素驱动的因素,但是其发展和形式,比动物的求偶和交配权争夺复杂得多。两性的答案,不在其他动物那里。

这一系列分析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事实:围绕“性”的诸多社会现象,其根源几乎都指向人类认知机制所生成的观念体系。而性,恰恰是最容易被误读、滥用、庸俗化的那个入口。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认知织网”中,我们常常误将制度当自然、将偏见当真理、将欲望当自由,最终走进了自我设限的茧房。

这本书在结语中提醒我们:既然观念是人构建的,那就应由人来重构。轴心时代的先贤根据各自所在时空的特点,构建起了不同的观念体系,然而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人类社会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回避“性”的现象与相关的观念,而在于敢于面对它、理解它、更新它。

古代居群的“性”观念,更多是从维持居群秩序出发,且不得不通过演绎来填补当时科学局限的漏洞。

白书农教授在后记中还提到,人类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障碍,一个是把人们对现象的解释作为现象本身来接受,还有一个就是逻辑的百分之五十,其结果就是“事实”和“观点”的各种杂糅。

为此,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从目前已有的生物学研究证据中,梳理出“性”的本质,为公众理解广受瞩目的“性”现象,提供一个具有客观合理性的基础。

白书农教授的“性”学课

是否给你带来什么新的启发

在留言区和书友们分享一下吧!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这本书

从生物学视角打开“性”的奥秘

公号粉丝限量专享

最终相当于5折优惠

点击下方图片可直接购书

-End-

封面图|壹图网

观点资料来源:

《万物有性?:生物学视角下的“性”学课》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走出人类中心视角看人“性”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心大陆陪伴机器人:划下AI时代儿童数字素养“起跑线”

受访者供图“我不想做数学题!”“我们可以玩‘超市算账’游戏呀,你当收银员,我来买东西,算对了就能给你的萌宠‘闪电’换零食哦。”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A106京东展区,一位5岁男童正和心大陆AI儿童陪伴机器人“嘟嘟”畅聊。电子萌宠撒娇要“洗手吃饭”、互动绘本在关卡中激发孩子“我再想想”……小小的展台

2025-08-12 18:51:00

好莱坞传奇影星布鲁斯·威利斯痴呆症病情加重:丧失语言能力已不能说话行走

7月22日,据中新文娱,外媒报道,好莱坞传奇影星布鲁斯·威利斯仍然患有额颞叶痴呆症,自2022年首次被诊断出患有失语症以来,病情逐渐加重。据悉,布鲁斯·威利斯已经基本丧失了语言能力,无法完成阅读。他还面临一些运动障碍,无法行走,尽管近几个月来其家人尚未证实其行动能力的具体细节。此前,据红星新闻,好莱

2025-07-23 07:46:00

潮评丨马斯克推出“AI女友”,AI朝人类更进一步?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陈白图源:封面新闻就在几天前发布Grok 4之后,伊隆·马斯克旗下公司xAI再一次发布一项重磅更新:Grok正式推出基于Grok 4大模型的“伴侣”(companions)功能。据悉,首批上线的两名角色是哥特风女孩形象Ani和卡通风格小熊猫“坏鲁迪”(Bad Rudy)。从

2025-07-17 11:02:00

人形机器人「突围 」2025:进化、共生与商业化

作者|潮汐商业评论 Donald还记得《普罗米修斯》这部电影里仿真人大卫,睁着清澈的蓝眼睛望着伊丽莎白·肖博士的模样吗?在与主人一起探寻工程师的母星后,这个忠诚勇敢的仿生人,在角色中有着自己聪明的大脑和思考……生命起源和宗教哲学只是电影里的剧情,人与机器人的相处在现实也有踪迹可寻。“3、2、1——”

2025-07-09 18:36:00

以赛促学!广东省首届失智老年人照护科普大赛启动

2025年7月4日上午,“中国人寿杯” 广东省首届失智老年人照护科普大赛启动仪式在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五山校区)举行。据介绍,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老年痴呆疾病患者数量持续攀升,对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命质量构成严重威胁。2025年1月,国家卫健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

2025-07-05 12: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