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名中医吴银根教授:中医未必越“老”越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6 06:43:00


每个月,85岁高龄的龙华医院终身教授吴银根都会到普陀区中医医院看诊,住在周边的老病人早早地就到医院等候。普陀区中医医院的医生以及社区医院的年轻医生们也都盼着跟他看诊、抄方。
每次门诊结束后,他都喜欢和学生们“聊天”,或是复盘特殊病例,或是讲述自己年轻时在湖南、西藏为病人治疗的经历。
“并不是我的医术有多高明,只是经验比你们丰富一些,我把经验传授给你们,就能让很多的患者受益。”吴银根对学生们说。
“我们跟着吴老学习如何开方,潜移默化间也在学习他如何做人。”普陀区中医医院“上海市名中医吴银根普陀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张瑾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有一年冬天,一位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带着制氧机到龙华医院看病,因为无法离开制氧机,吴老就冒着严寒从诊室走到停车场为他看病。“吴老常说,做医生是一辈子的事,要问心无愧。”
11点多,吴银根看完上午最后一个病人,与记者聊起了他对中医的理解。

吴银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龙华医院院长、书记。 从医60余年来,吴银根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呼吸疾病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培养了许多呼吸疾病专家。他还是上海中医药抗疫的先锋者。
中医未必越“老”越好
上观:您从医60余载,对海派中医是如何理解的?
吴银根:海派中医是比较偏现代化的中医。20世纪初,苏浙一带的名医纷纷到上海行医,他们在上海开诊所、带徒弟,发展兴盛,形成流派,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除了苏浙名医,上海还汇聚了山东等全国各地的医生。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曾做过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形成了数十个中医流派。
海派中医的发展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与这座城市开放包容的气质也不无关系。因此,海派中医与其他地区的中医相比更为现代化,创新是海派中医的基因。
在医学教育方面同样如此,上海培养出来的中医医生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很强,既能把脉、开方,也能看急诊、读片子,满足病人的需要。
海派中医还非常重视通过科研把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中医结合起来,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各种新的思路。
上观:传统中医与“现代”二字并不矛盾。
吴银根:是的,举个最实际的例子,很多病人问我,中药是自己煎好,还是医院代煎更好?
我告诉他们,我自己吃的中药都是请医院代煎的。假如要自己煎药,首先是你有没有时间?其次是你能不能掌握好火候?有了代煎服务之后,吃中药确实比过去方便多了,大家对吃中药的顾虑也减轻了。所以,中医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节奏。
我认为中医不是越“老”越好,这里的“老”是指那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
海派中医有一个特点,就是群众基础非常好。一代代名医层出不穷,这其实是基于病人对中医疗效的信任,这份信任恰恰是中医能够绵延发展的根基。
我认为,眼下中医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既要继承传统的精髓,也要发扬现代的方法,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新中医”。不能一味地钻在古代医书里,要用切实的疗效,赢得病人的信任。
我相信,海派中医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今后,中医要走向世界,海派中医一定会走在前列。

上海市名中医吴银根普陀传承工作室成员合影
中医诊疗靠的不是计算
上观:眼下,AI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中医而言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吴银根:我不担心中医会被AI取代,AI的“大脑”与我们中医的大脑目前来看还是有差距的。因为中医诊疗不是靠计算的,而是要依靠经验。每个中医看病的思路都不尽相同,面对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可能会开出不同的处方,而且有时候很难说我开的处方是对的,他开的处方一定是错的。
至于未来AI能否替代中医,或许有可能,但暂时还做不到。
上观:有一些机构推出了AI把脉,通过大数据给出诊断和建议,您怎么看?
吴银根:AI把脉和中医把脉是不一样的。中医的脉学博大精深,比如很多医生认为感冒病人大多表现为浮脉,其实我在工作中总结发现,只有三成的感冒病人表现为浮脉。而且同一种脉象在不同病人身上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中医有好多东西是相对而言的,要根据具体的环境、结合具体的人来分辨脉象。
AI所掌握的数据和知识,与我们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差距比较大。因为中医很难标准化、规范化,这也正是它传承过程中的难点。同样一种病,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千差万别,难以规范。

学生代表为吴银根献花
上观:可见,老中医要带出优秀的徒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吴银根:不仅是时间的问题,学好中医需要一定的灵性。中医是非常灵活的学问,没有灵性,不能举一反三,是很难学好中医的。
而且海派中医的特点就在于不拘泥于规范,因为流派本身就意味着百花齐放。不同流派的医生看同一种病,开出的方子是不同的。
学好中医,还要用辩证法的原理来认识世界,这点很重要。中医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如果不能用辩证法的思维来理解中医,是很难学到其精髓的,换句话说,就是用学西医的思路来学中医,是学不好的。
比如治疗肺炎链球菌,西医会用抗生素,精准清除。中医认为,病生在人的身上,既要看病,也要看人,甚至要把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得了肺炎,一定是人体的抵抗力不好、肺功能不好,我们既要治疗肺部的感染,还要把整个身体调整好。扶住正气,才有能力抵抗肺炎。
最后就是要不断实践。只跟着老师抄方还远远不够,只有不断地积累用药的体会,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年轻医生要有超越老师的决心,否则中医如何发展?我经常跟学生们说,病人都喜欢找老中医看病,你们有一天也会成长为老中医,但水平要超过以前的老中医。
原标题:《海派中医谈传承创新⑦吴银根:AI的算法,算不过中医的大脑》
题图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俊珺
-
-
平民英雄!桂林医生韦仲谋获全国表彰
今天(7月21日)中央政法委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其中桂林荔浦医生韦仲谋荣获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一起回顾他的英勇事迹本次获誉的韦仲谋,系桂林市荔浦市人民医院临床医生,于1994年11月生,曾荣登中央政法委“见义勇为勇士榜”。2023年9月18日上午9时15分,韦仲谋与同
2025-07-22 16:00:00
-
-
上海音乐学院来99号公路啦!天然KTV开嗓,歌声飘满路
7月20日晚,“瞭望山河·星声共鸣”万人星空演唱会之“相聚西乌珠穆沁草原 奏响新时代民族团结乐章”上海音乐学院交流音乐会,在西乌珠穆沁旗成吉思汗瞭望山景区圆满落幕。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与西乌旗乌兰牧骑携手献艺,用跨越地域的旋律为草原夏夜注入滚烫的文化热情,众多观众在星空下共同见证了这场民族文化交融的
2025-07-21 15:33:00
-
-
丈夫不停让妻子"再重点"! 结果第二天醒来…离瘫痪仅一步之遥, 三类人群格外警惕
浙江47岁的公司管理者张先生长期受到肩颈酸痛困扰前几天,他下班回家后感到肩膀脖子酸痛、实在难忍就跟往常一样让妻子根据网上学的按摩手法按摩肩颈随着他频繁要求“再重点”妻子力道越按越大……按摩完后,张先生果然觉得肩颈部位松快许多可半小时后一阵眩晕感突然袭来他以为是太疲劳了于是倒头就睡谁知第二天醒来头晕不
2025-07-21 09:38:00
-
-
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公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5年7月1日)其中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2740元为全国最高北京小时最低工资标准26.4元排名居首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人民网编辑:杜孟霓
2025-07-20 14:28:00
-
-
“2025年威海籍在沪专家博士服务团山东行” 活动成功举办
海报新闻见习记者 钟浩然 上海报道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部署,深入践行人才强省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山东行”沪办人才工作品牌影响力,7月10日至12日,“威海籍在沪专家博士服务团山东行”活动在威海市顺利开展。山东省政府驻沪办党委委员、副主任石云峰陪同来自威海籍在沪专家博士服务
2025-07-17 11:01:00
热门文章
- Ne Zha and Ao Bing 'team up' for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rap on closing early warning gap
- 红叶李进入盛开期,俯瞰济南西城 “花漾大道”| AI播泉城
- 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全省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 2024年宁夏商标注册12721件
- 辽宁:遥感影像共享节省近5.8亿元财政资金
- “熊孩子”丢湿巾砸中私家车!家长赔偿赔7000元
- 蹊跷借款金额引出假官司
- “我们与中国发展同频共振,和中国创新共生共进”
- “环保哨兵”何以沦为“污染帮凶”?全省首例!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造假3名主管获刑
- 海南今年为10万人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部分市县已启动摸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