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文章网 手机版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4:13:00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融媒体技术以其开放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特征,深刻重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格局。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思政教育亟需在融媒体视域下探索实效性提升的新路径。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其信息获取高度依赖新媒体平台,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面临内容吸引力不足等现实困境。融媒体技术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全新可能,积极探索提升路径,有望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通过技术融合与媒介边界的消弭,重构了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实践场域。融媒体环境的核心特征体现为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与多样性等特征,不仅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生态,更催生了教育理念与实践范式的系统性变革。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路径呈现出三重维度:其一,教育渠道的立体化拓展。传统课堂的单一性被融媒体平台的协同效应所取代,抖音等社会化媒体与校园门户网站、在线课程平台形成多层级联动,构建起“云端+线下”的混合式教育网络。多平台协同不仅突破了时空壁垒,更通过算法分发实现教育内容与目标受众的精准匹配,可以将理论政策解读以短视频形式推送至学生高频触达的社交平台,使思政教育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渗透”。其二,内容形态的创造性转化。融媒体技术推动思政教育从抽象理论向具象体验升级,短视频通过场景化叙事将宏大主题转化为微观故事,使党史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抽象内容可感可知。更重要的是,数据可视化工具的应用能够将社会热点事件转化为动态图表或交互模型,引导学生通过数据挖掘理解现象背后的理论逻辑,从而在认知层面实现从“信息接收”到“价值内化”的跃迁。其三,参与模式的深度重构。传统“教师—学生”的线性关系被融媒体环境中的多向互动所取代,直播课堂的弹幕互动、在线社群的议题讨论、虚拟社区的协作共创,共同构成“主体间性”的教学新生态。参与感的提升不仅体现在行为层面的高频交互,更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激发,使学生在内容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原则

系统协同原则。融媒体具有开放性特征,要求高校思政教育突破传统单一平台的局限,通过多维度协同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需构建“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教育网络。传统课堂的线性传播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对互动性内容的需求,而抖音等社会化媒体平台可弥补这一短板。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理论解析文章、微博发布时政热点讨论、短视频平台呈现历史场景重现,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层次触达。需强化校内校外资源的协同整合。高校应通过志愿服务等活动将思政教育延伸至现实场景,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协同不仅拓宽了教育场域,更通过真实体验增强学生对理论的价值认同,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兴趣与认知特点,精准推送定制化内容。

动态适应原则。融媒体环境信息快速更迭,要求思政教育具备动态调整能力。传统教材的静态知识体系难以应对社会热点的即时性,需将“科技伦理”等新兴议题纳入教学框架,并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将其转化为动态图表或交互模型,增强理论的解释力。针对网络舆情事件,可借助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布权威解读,引导学生理性分析事件背后的矛盾。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思政教育需摒弃单向灌输模式,转而采用弹幕互动等参与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在直播课堂中设置实时问答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弹幕发表观点,在线上社群发起“红色经典影视配音”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动态调整并非盲目迎合流量逻辑,而是需在“流行元素”与“主流价值”之间寻求平衡。

主体引导原则。融媒体技术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能力,但也加剧了价值冲突的风险。思政教育需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强化价值引领,构建平等对话的教育关系。教师需以“引导者”而非“说教者”身份介入,通过线上讨论区鼓励学生自主发起议题,引导讨论走向深度思辨,尊重学生的表达权。面对网络空间多元思潮的冲击,需利用融媒体技术主动设置议程,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策划“青年榜样”系列报道,以真实故事传递爱国主义精神,采用“情感共鸣+理性说服”的双重策略。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融媒体实践路径

打造思政平台,构建资源整合机制。融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平台的局限,构建多维度平台协同全域覆盖的传播网络。一方面,需着力打造“三微一端”新媒体矩阵。多平台布局并非简单的账号叠加,而是需要根据各平台用户传播规律进行差异化内容投放,在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避免内容碎片化风险。校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是资源整合的关键枢纽。传统思政教育存在的部门分割问题,可通过融媒体中心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具体实践中,需构建“中央厨房”式内容生产机制,形成标准化流程,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精品内容,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优化传播策略。例如,可以通过监测各平台内容点击率动态调整教育素材的表现形式,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共建需警惕“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必须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

创新教学内容,重构教育话语体系。创新融媒体内容需完成主流价值的时代化表达,探索技术赋能的深度应用。在话语体系重构层面,网络热梗等流行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并非对娱乐化潮流的简单妥协,而是实现意识形态的柔性传播。例如,可以将“躺平”“内卷”等网络话语引入课堂讨论,通过现象剖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矛盾,消解学生的认知抵触,引导其建立辩证思维。在教育中,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媒介素养,能够从亚文化现象中提炼出教学素材。要积极探索VR思政虚拟仿真课程开发,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打破传统课堂的认知边界。在历史事件虚拟重现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可以通过模拟切身理解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这种具身认知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理论教育中存在的“情感疏离”问题,要在虚拟仿真系统中嵌入动态评估模块,根据学生的交互行为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需要强调的是,技术手段始终是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工具,因此必须建立“内容为王,技术为翼”的基本原则。

推动模式转型,构建双向互动机制。教育模式革新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范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体系。可以通过直播课堂弹幕互动等形式,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价值协商的公共空间。在“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在社群平台发布案例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形成观点,课堂时间则转化为观点辩论,提升了学生参与深度,通过观点碰撞促进价值认同转变。在宏观层面,线上线下融合的“大思政课”实践体系是模式转型的关键。融媒体技术为打破课堂边界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借助云端平台组织跨校联合实践活动。与之相配套的是,需建立虚实结合的评价机制,将线上讨论贡献度等纳入考核体系,形成全过程育人闭环。在融媒体教育转型过程中,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组织者,要掌握融媒体工具的操作技能,培养教师自身引导价值共识形成的对话能力。

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构建新媒体矩阵,思政教育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共鸣”的转型。在教育实践中,高校应进一步深化融媒体平台的管理机制,完善舆情监测流程,探索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潜力,让融媒体才能真正成为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助推器”。

作者:刘叶娜,邯郸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教育管理。

相关文章
师者说丨唐爱民:“全技能训练”锤炼公费师范生从教“硬功夫”

编者按:聚焦高校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展现高校特色亮点。大众新媒体大平台策划发起的“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大型融媒主题报道活动正在进行中,一场行进式报道、三档精品栏目、三个IP矩阵,聚焦高校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特色亮点,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山东智慧和力量。日前,采访组走进曲阜师范大学,推出《书记校长

2025-04-28 07:03:00

微软称Win11 24H2任务栏多彩电池图标仍将推出,暂无具体时间

IT之家 4 月 27 日消息,微软一直在努力改进 Windows 11 任务栏上的电池图标显示效果,但这项功能似乎尚未准备好向公众正式推出。4 月 23 日,微软向 Canary 频道的测试用户发布了 Windows 11 Build 27842 版本,并表示新的电池图标将很快“重新向测试者推出”

2025-04-27 15:48:00

到2030年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

中工网讯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王群 杨冉冉)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以全产业链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数智化改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坚持规划引导、问题导向、分类施策

2025-04-27 07:51:00

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 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曲阜尼山举行 林武慎海雄出席并发言

交流互鉴 科技赋能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曲阜尼山举行林武慎海雄出席并发言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6日讯4月25日晚,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在曲阜尼山举行。省委书记林武,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出席并发言。林武表示,近年来,山东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要求,强化AI、5G、VR等技术

2025-04-26 08:40:00

【拔节生长看雄安】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国际机器人大赛新业态赛道预赛举行

4月23日,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国际机器人大赛新业态赛道预赛在雄安新区举行。70余家海内外科技领军企业及顶尖高校团队同台竞技,多款突破性机器人产品集中亮相。本次预赛聚焦机器人技术在智慧城市、产业创新应用、社会民生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业态中的应用,探索机器人技术与未来城市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共吸引

2025-04-25 1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