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激光雷达vs纯视觉”:为何很多智驾像是一个看得清的木讷保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4:16:00
文 | 锦缎,作者 | 霍比特小灰
很多人一直以为,激光雷达路线是高级的,纯视觉是廉价版的FSD。
但我告诉你吧,FSD的纯视觉,才是整套系统里最难、最高级、最底层彻底重构的那一种。
它难,不是因为你省了激光雷达,而是因为它把整车变成了一个会“看”、会“想”、会“动”的神经系统。
那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国内不选纯视觉?
不是不想,是根本做不了。
第一,数据不够。
纯视觉不是装几个摄像头就能跑。
你得有海量的真实场景数据去训练它,它得看过、错过、撞过,然后才能变得聪明。
特斯拉是从2016年开始收数据,FSD V13背后吃掉的是全球几十亿公里的路况、错误、拐点和决策链条。
你看国内这些车企,有几家有这个数据闭环?
就算销量上来了,你有没有用户用智驾?有没有标注团队?有没有端到端迭代的系统?
都没有。你是靠封闭道路做演示,靠规则模拟做决策,
你喂的是假动作,它练出来的永远是假身手。
第二,结构错了。
特斯拉的纯视觉,是把整个系统做成了神经网络结构,从摄像头进来,到车轮动起来,中间不分模块,不分角色,就是一整个“思维系统”。
国内不是,国内是拼装工程:激光雷达看一遍、摄像头看一遍、毫米波看一遍,然后感知模块处理一遍,传给决策模块,再传给控制模块。
每一个环节都有延迟,有误差,有丢包。
这不是AI,这叫部门协作。
所以你看到大车了,你甚至知道该刹车了,但刹不住。你要汇报,你要排队,你要等模块之间“开会”。
特斯拉FSD不需要通知别人,它自己一看到,就能自己动。
这才叫端到端,这才叫一体化的智能系统。
第三,我们得说说,为什么激光雷达就算“看见了”,它也没用。
你想啊,一辆车在高速上开一百多公里每小时,你就算提前两三秒看到前面有静止障碍物,你能不能刹住,不是靠“有没有看到”,是靠看到以后能不能及时判断、及时执行。
而激光雷达的数据非常重,它不像摄像头那种连续视频流,它是脉冲式、点云式、一帧一帧发出来、接收回来、再还原三维模型的。
所以你就会有一个非常致命的过程:
看到 → 转换 → 解析 → 判断 → 下指令 → 动作
每一步都要时间,每一步都要算力,然后你开着车在真实世界里跑,一秒钟就可能是生死。
而特斯拉不是,它从来不追求看得最清楚,它追求的是——反应得最快,决策得最像人,甚至超越人。
它靠的是摄像头流,就是光子信号,直接喂给神经网络,然后整车一体判断,直接执行。
它不用还原三维图,不用等传感器拼图,它是——“看到就是理解,理解就是行动。”
这就是纯视觉的力量,也是FSD和其他车之间的断代差距。
很多人都在追求“我能看多远、我能识别多少种障碍物”,但FSD追求的,是“我能提前预判你要干什么、我要怎么规避、我要怎么做得更稳。”
你可以理解为,很多智驾像是一个看得清的木讷保安,而FSD像是一个直觉敏锐的格斗高手。
激光雷达是告诉你:“前方三十米有一个静止目标,形状如下……”
FSD是告诉你:“前面可能有问题,我现在就准备变道。”
它的厉害,不在于它看得准,
而在于它根本不需要等你“看准”,它已经行动了。
说到底啊,国内这些车企不是不知道神经网络好,也不是不知道端到端是未来,他们不是不想学特斯拉,他们是——根本跑不动。
为什么跑不动?
你先看看FSD的硬件系统。车上用的是特斯拉自己设计的FSD芯片,HW3、HW4,后端5万块英伟达H100+Dojo超级计算集群做训练,马斯克说一句“我们不是在跑模型,我们是在训练一个驾驶的大脑”——这不是夸张。
国内起步本就晚现在高端芯片搞不到,但所有型号的车,必须顶着智驾的招牌往外卖。
更要命的是,硬件上不行,算法还不敢放手做端到端。
怕出错,怕责任,怕事故,最后只能走一条“模块化+规则工程”的路:
摄像头是供应商的,雷达是供应商的,感知模块来自某某初创公司,
决策模块还得开会研究,控制模块还要留一手冗余……
这里面每个公司都有可能给自己留一手,多搞点钱,少担点责。
所以FSD强在哪?
强它背后那一整套能实时理解世界并反应过来的闭环神经网络系统,这套系统必须高度集成,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闭环,而不是各家拼凑的产物。
这就是为什么FSD面对同样的场景,比如前车突然变道、前面出现静止障碍,它能做到——“人还没反应过来,它已经判断完并开始变道”。
不是因为它有外挂,不是因为它多了传感器,
而是因为它真的拥有了AI那种“毫秒级预判”的能力。
不是它看得远,而是它“知道前车为什么这么动”,然后它不等你开口,它自己就动了。
这,才是真正的智能驾驶。
不是多装几个雷达,不是识别更多种障碍物,而是——你理解世界的方式,已经进化了。
既然特斯拉这条路这么强,为什么国内不学?
为什么这些那么聪明的工程师、企业家,会走错方向?
说白了,不是技术问题,是结构性决策问题。
特斯拉为什么能走纯视觉?因为它敢压五年、敢烧几十亿美金、敢把用户骂声全吃下,
就赌一件事:未来的智能驾驶,一定要靠神经网络去“理解世界”。
这里面,马斯克本人的魄力和胆量毋庸置疑占据了很大的因素,但是他也得有那个文化土壤,这个我在我自己的节目中有聊过,这里不再赘述。
而国内呢?你做决策得看资本周期,看项目评审,看年终交付量,看媒体KPI,你是走一步看一步,你没法all in。
所以他们选了一条看起来最保险的路,能上车、能发布、能卖、能交作业。
但这一套结构,一开始就注定了你只能做到“看见”,却做不到“判断和反应”。
那有没有机会后来追上?也不是没有。
但你要清楚一件事,FSD现在的每一次丝滑变道、每一次毫秒级反应,背后是七年时间、数十亿公里、几千个工程师和一个自研神经网络团队干出来的。
你要追,你得先敢推倒现在这套拼装系统,你得敢说——我们不要激光雷达白名单,我们也要从摄像头开始训练理解世界。
你得敢错、敢慢,最后你才有可能赶上。
但现实是,大多数公司连“敢错”这一步,都走不出去。那就不是代差一年两年,是结构性断代。
所以今天这一期说了这么多,我就想留下最后一句话:
你以为你装了雷达,就能看得见世界;但特斯拉,是在用神经网络理解这个世界。
技术的分水岭,很多时候不在于谁跑得快,而在于谁走对了那条通向未来的路。
-
-
万有引力申请头戴式显示设备相关专利,实现对外显示屏图像混叠
金融界2025年4月2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对外显示系统、头戴式显示设备、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的专利,公开号 CN119888136A,申请日期为2023年10月。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头戴式显示设备的对外显示系统、一种头戴式显示设备
2025-04-29 09:05:00
-
-
微软称Win11 24H2任务栏多彩电池图标仍将推出,暂无具体时间
IT之家 4 月 27 日消息,微软一直在努力改进 Windows 11 任务栏上的电池图标显示效果,但这项功能似乎尚未准备好向公众正式推出。4 月 23 日,微软向 Canary 频道的测试用户发布了 Windows 11 Build 27842 版本,并表示新的电池图标将很快“重新向测试者推出”
2025-04-27 15:48:00
-
-
“生物界孙悟空”首上太空!山东高校团队主持开展国内首次涡虫空间再生实验
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此前举行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介绍,本次任务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其中:涡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涡虫空间再生实验
2025-04-26 03:00:00
-
-
公交司机临时改变目的地 乘客却一致赞成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刘艳)“有老人身体不舒服!”4月23日下午,重庆820线公交车上,一名乘客匆忙跑到驾驶室向司机求助。此时车辆刚在谢家湾站完成上下客,正准备发车的夏强刚立即停车查看,发现后排座位上一位老人脸色惨白,家人在旁紧张地照看着。驾驶员夏强刚上前询问老人情况。视频截图“需要去医院吗?
2025-04-25 16:58:00
-
-
【晶采观察·“数聚”信心】173.9 亿人次!解码一季度交通出行“加速度”
来源:央广网173.9亿人次!2025年一季度,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同比增长4.0%,今年春运更以90.2亿人次的规模创历史新高。通过这些数据,足以感受到人们的出行热情。从细分领域看,大家长途出行首选铁路,其客运量一季度达到10.7亿人次。这得益于我国的铁路网络不断加密、列车提速,更重要的是服务旅
2025-04-25 16:53:00
热门文章
- Ne Zha and Ao Bing 'team up' for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rap on closing early warning gap
- 红叶李进入盛开期,俯瞰济南西城 “花漾大道”| AI播泉城
- 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全省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 2024年宁夏商标注册12721件
- 辽宁:遥感影像共享节省近5.8亿元财政资金
- “熊孩子”丢湿巾砸中私家车!家长赔偿赔7000元
- 蹊跷借款金额引出假官司
- “我们与中国发展同频共振,和中国创新共生共进”
- “环保哨兵”何以沦为“污染帮凶”?全省首例!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造假3名主管获刑
- 海南今年为10万人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部分市县已启动摸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