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郑重的故乡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21:37:00
文|李怀宇

郑重先生今年九十岁,依然神清气爽。
《九十自述:我就是个乡下人》2010年草于南非约翰内斯堡,2023年11月补充修改于海上梧桐人家。
这本书回忆童年在家乡的故事,与五卷本《郑重其事》日记互读,几乎可视作完整的郑重一生回忆录。
郑重原名郑明昭,1935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县大郑家村。
村里既没有名门望族,也没有书香门第,是一个没有文字历史的村落。
1950年,郑重小学毕业后即负箧求学。
七十年后,郑重读了几本名家回忆录,多是八十岁以后之作。
郑重想:“人到了晚年,才能品评青少年时代诸事的滋味。不过他们都出身名门,名家写名村名人名事,我们村没有读书人,更没有名人,因之也没有名人居处‘轩’‘斋’‘堂’等风雅韵事,所以像我这样出身普通农民家庭的人,不敢效法他们。但村野之人不妨用村言村语写村人村事,也就是乡下人写乡下事,这样从中找到我的灵魂,看看这样的乡村,给我的灵魂注入了什么。”
郑重的家乡处于两河之间,北有黄河,南有淮河。
他生长的淮北大平原,既无隐隐青山,也无长流的绿水,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举目望去,在遥远的地方,大平原和蓝天连在一起,天空就像一个锅盖,把众生罩在下面。
乡音铸入灵魂之中,相伴终生。
郑重在上海生活了近七十年,说的仍是宿县话,朋友为他刻了一方印章:“宿州郑重乡音未改。”
宿县地理位于南方和北方之间,地方语言也有“不南不北”的风格。
郑重到南方,人家听他讲话,认为他是北方人;他到了北京,京城的人又会说他是南方人。
在乡下,郑重见到村里有些老人还留着辫子。
等他渐渐长大了,问过一些还留有小辫子的老人:留小辫子和清朝皇帝的关系。
他们的回答是:我们留小辫关皇帝什么事?想留就留,想剃就剃。
郑重后来思考:“这可能就像农民说的‘天高皇帝远’吧。”
村里有土地庙。
土地爷爷是掌管土地之神,正像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灶王爷一样,在人们的心理上有一种威慑力量。
土地爷是地方神,保一方平安。
灶王爷是家神,保一家平安。
郑重开始读书时,他母亲就到土地庙向土地爷许了愿:等我儿子会写字时,每年给你写一副对子。
等到郑重能写字时,母亲真的买了红纸,郑重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土地庙门的两侧。
母亲很高兴。
大郑家村地处江淮之间,气候是下雨就涝,不下雨就旱。
夏天多雨,久雨成灾,乡下人在久雨时用“扫天婆”扫天,大旱时又要向龙王爷求雨,扫天与求雨两种民俗同时存在。
郑重的祖母用麦秆扎成草人,再给它穿戴上漂亮衣帽,穿上细线,拴在高粱秆上,然后插在屋檐下,它就在风中雨中左右转动,称之为“扫天婆”,希望它能扫散天上的乌云,不再下雨。
诗人痖弦(1932-2024)在《痖弦回忆录》中也记录了家乡相似的民俗。
郑重与痖弦同属一个时代,安徽宿州与河南安阳的风俗相近,可见历史悠久,而且比较普遍。
当年在乡下,村民依然使用石槽、石磙、石磨、石臼等石器。
郑重说:“历史的发展是很有惰性的,如果没有战争或改革,变化很慢。乡村的石器可以沿用几千年没有变化……可是到了2016年,我带着孙女沐蕙回来探亲,她说自己长到二十二岁了,还没有到过故乡,要回老家看看。到了那里,她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在我家老屋门前的草丛中,看到了那些石磙、石磨、石槽都静静地埋在草丛中,她扒开草丛,兴奋地拍照留念,但她不知道这些故事,石器成为历史陈迹。”
郑重的父亲是不识字的农民。
祖母去世时,父亲才五十岁出头,已经留起须髯,后来成为飘在胸前的长髯。
等到郑重的儿子海歌结婚时,老人家从家乡来到上海,参加了婚宴。
鉴定家、画家谢稚柳是郑海歌和顾向红的证婚人,远远地看到郑重的父亲,问那位白胡子老人是谁?
郑重说:“是我父亲。”
谢稚柳说:“你父亲不是农民吗?”
郑重说:“是啊。”
谢稚柳说:“不得了啊,一身仙气。”
在郑重四岁时,他遭到土匪的绑票。
原来土匪的目标是村里首富的儿子,结果忙乱之中拉错了人,竟把郑重绑票了,最后让郑重的邻居来把他接回去。
郑重回忆了这件事后说:“当土匪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是吃饭问题。研究一下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起因,最早多是这样的基础,后来队伍壮大了,有了一些有文化的人参加,才有了政治诉求,才有了政治纲领,但农民起义的领袖还是离不开造反夺权当皇帝这样的怪圈。”
秋收以后,农民比较清闲。
晚上聊天,老西大爷给郑重讲一些天上星星的故事。
大平原的上空水汽少,秋天的夜空特别明亮,但见一颗颗星星: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太白金星、银河,牛郎星、织女星。
还有歌谣如“勺子星、巴子星,谁能数七遍,一辈子不腰疼”。
2010年,郑重夫妻到南非探亲,一天晚上,在一家农场旅馆外散步,妻子武仲英突然惊叫起来:“你看天空多少星星!”
到上海过了几十年,都没有见过那样多的星星。
她很激动,久久不愿进屋入睡,和郑重一起回忆大平原秋天的夜空。
夫妻都觉得星空给人以遐想,有些浪漫的色彩,他们都留恋少时乡村的星空,心也似乎系在高高的星空中。
郑重先读了两年私塾。
双庙有了小学,郑重才进了洋学堂,算是正规念书了。
双庙里还有和尚,老和尚叫神悟,两个小和尚,大的叫慧明,小的叫慧心。
小和尚的年龄和郑重差不多。神悟除了是双庙的住持,还是苏庙及大店南八里几个庙的住持。
他有妻子,家在八里那边,他就经常住在八里不大到双庙来了。
郑重小时候看到的情形,和汪曾祺(1920-1997)小说《受戒》所描写的故事何其相似。
汪曾祺小时候在家乡高邮所见所闻,与郑重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学之后,郑重告别了普通的乡村大郑家。
进县城读书,就完全离开了农村。
高中毕业后,郑重考进了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文汇报社,从事新闻工作,那是更为精彩的故事,《郑重其事》中有详尽的记录。
风雨苍黄七十年,郑重觉得自己骨子里还是农民。
在郑重少年时,无论什么农活,父亲都让他参与,做好了不表扬,做不好也不责怪。
在父亲的心里,即使不能把郑重培养成念书的人,也要把他培养成种地的好手。
后来,郑重读了陶渊明的诗,更加回忆和留恋田园生活。
陶渊明所写的乡村,“带月荷锄归”“举酒话桑麻”的乡村生活,对农民来说是习以为常之事。
郑重觉得农民都是陶渊明,他少年时过的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
父亲不识字,更不会作诗,但喜欢陶渊明的诗,经常要郑重讲一些陶渊明的故事和诗。
田园生活的情趣一直在郑重心里,也曾想过“胡不归去”。
乡愁久久萦绕,到了晚年,郑重禁不住提笔,写下《九十自述:我就是个乡下人》。
这时候,他的儿子定居美国,他的女儿定居英国,而他夫妻入住上海的养老院。
天涯住久,乡音未改,此心安处便是家。
-
-
“百姓大舞台”太炸了!14个节目让观众疯狂打call!
仪陇融媒(通讯员 冯靓 胡盛华)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4月28日上午,由中共仪陇县金城镇委员会、仪陇县金城镇人民政府主办的“百姓大舞台 离堆欢歌行”2025群众文艺展演活动在金粟广场隆重举行。活动吸引了千余名群众到场观看,现场气氛热烈,为即将到来的劳动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本
2025-04-30 18:34:00
-
-
恒丰银行:金融“活水”润泽文旅沃土 共绘“诗与远方”
文旅行业是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的关键引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恒丰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振消费的工作部署,深耕文旅消费场景需求,立足区域资源禀赋,通过提供定制化金融方案、创新银担合作、产业集群赋能等务实举措,为各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
2025-04-30 17:10:00
-
-
仝卓举报33家公司偷税,税务稽查回应
4月29日,演员仝卓通过其微博发文称,自己实名举报33家关联公司存在偷税漏税的情况,并称“期待调查结果,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行列!”针对此事,记者电话联系了沈阳市税务局稽查局。就是否收到其举报信以及是否会进行立案调查等,该局工作人员表示,投诉举报信息保密,无法告知。记者发现,仝卓的举报
2025-04-29 17:48:00
-
-
紧急提醒!野菜别乱吃,大庆已有人中毒住院!
近日,刘女士一家人就餐后,老人、孩子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经了解,刘女士等人挖了不少野菜,医生怀疑其误食野菜导致中毒。刘女士坦言,在湿地看到有人挖野菜,就想让家里人也尝个鲜,没想到险些发生意外。前不久,记者曾报道了市民在路边、公园、绿化带等处挖野菜一事,城管部门提醒破坏绿地将被罚款5
2025-04-29 08:57:00
-
-
商城县丰集镇:下活产业棋 走好富民路
为充分发挥自身禀赋的资源优势与企业辐射的带动优势,赋能乡村振兴,商城县丰集镇主动作为、积极服务,引导协助本镇企业通过聚力增效、协调联动的方式融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共同推进企业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始终紧握党建引领“方向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行动动员、村企对接、产业服务、政策落实等方面的
2025-04-28 18:17:00
热门文章
- Ne Zha and Ao Bing 'team up' for 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rap on closing early warning gap
- 红叶李进入盛开期,俯瞰济南西城 “花漾大道”| AI播泉城
- 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文旅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全省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 2024年宁夏商标注册12721件
- 辽宁:遥感影像共享节省近5.8亿元财政资金
- “熊孩子”丢湿巾砸中私家车!家长赔偿赔7000元
- 蹊跷借款金额引出假官司
- “我们与中国发展同频共振,和中国创新共生共进”
- “环保哨兵”何以沦为“污染帮凶”?全省首例!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造假3名主管获刑
- 海南今年为10万人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部分市县已启动摸底工作